新浪浙江 台州

攻坚2025丨坎门老旧工业区“爆改”焕新

台州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8月25日,玉环市坎门街道双水龙区块的拆除废墟清运工作正有序推进。年底,一个现代化的双水龙工业园区全新厂区将在这里动工建设,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坎门街道将拆改工作作为“土地综合整治升级版”的核心战场,凭借“一片一策”的精准策略,不仅破解了遗留的城市发展难题,也为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开辟出崭新的空间。

厂房“量身定制”

让汽摩配企业“焕新生长”

“以前厂房层高只有5米,大型机床没法装,只能租外场存放。现在新设计的厂房一层就有7.9米,重型设备直接进场,还特意留了1部大吨位货梯,原材料运输效率预计能翻倍。”谈及双水龙片区的改造,玉环远洋阀门厂负责人陈金水说。

这处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工业点,曾是坎门汽摩配产业的“发源地”,但老工业厂区多为1-2层,搭建杂乱、基础设施滞后,不仅制约16家本土企业发展,更让入城口的城市景观大打折扣。

为让老产业“破茧重生”,坎门街道跳出“简单拆建”的思路,以“酷车小镇科技产业服务园示范区”为定位,为企业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针对汽摩配企业机床高、设备重的特性,街道联合设计单位多次蹲点企业车间:将标准厂房一楼层高设计提升至7.9米,满足大型机床安装需求;把普通厂房承重标准提高到1.5-2吨,未来可容纳智能机械臂等新设备;就连货梯位置、楼梯井走向,都按企业生产流程重新规划,解决了老厂房“货梯挡道、物料绕路”的痛点。

“为了保障企业利益,我们在自持厂房面积上主动让利。”坎门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因突破24米消防审核临界点,片区总建筑面积缩减。“虽然自持面积减少了,但一次性投入能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这笔账值。”

目前,双水龙片区已完成16家企业腾空拆除,预计今年10月拿地、12月开工,3年内建成的新厂房,不仅能安置原有16家企业,还将招引新企业,实现“从生产基地到产业集散地”的转变。

消隐患、清产权

渔港产业园重塑新格局

“以前一到台风天,就要提防山边有碎石滑落,企业厂房需保留安全退线,靠山边空地根本无法使用。”提及里澳片区的边坡隐患,坎门街道发展服务办公室(城建)负责人记忆犹新。

如今,这片靠山地块迎来新变化:总投资2000万元的边坡治理工程已进场施工3个月,通过削坡、固坡处理,不仅消除了山体风化带来的滚石风险,还将新增40至50亩工业用地,为后续开发扫清障碍。

里澳片区的拆改,不仅是“除险”,更是“破局”。作为坎门汽摩配中小企业的聚集区,这里曾因企业产证不规范、产业定位模糊,陷入“小散弱”困境。

由于有几家企业厂房是上世纪90年代审批的,企业提供的审批资料不全,拆改时产权认定成了难题。街道组建专班追溯厂房审批历史,逐户核查建设档案,最终为所有企业完成应有的合法产权认定,确保赔偿合理到位。

对于不符合片区“渔港高质量发展产业园”新定位的机械企业,街道采用“货币补偿+引导搬迁”的方式,让企业带着补偿款另寻发展空间。地块后续将通过公开出让,重点招引冷链仓储、海洋生物精深加工等环保型渔业项目,依托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专项资金,打造集“研发+加工+仓储”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目前,片区5家企业已全部签约,配套道路工程也已完成农转组件上报,获批后将先行启动施工,一幅“渔港兴、产业旺”的图景正逐步清晰。

破解工住混杂

改造家庭作坊遗留难题

“左边是机床轰鸣的小作坊,右边是居民楼,每天凌晨5点就被机器声吵醒。”在坎门街道红旗片区,居民李阿姨的困扰道出了这里的核心矛盾——90亩的片区内,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犬牙交错,约50家企业多为家庭式小作坊,安全隐患、噪音污染成了常年难题。

“红旗片区是坎门工业‘散小乱’的缩影,要改就得先理清‘工’与‘住’的关系。”坎门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将改造分为两期推进:一期优先启动工业区拆改,通过提高容积率、整合小企业、扶持村集体,推动汽摩配产业“抱团发展”,减少小作坊“遍地”作业的现象;二期则待居民拆迁意愿成熟后,再推进住宅集中拆迁安置。

目前,红旗片区的前期权属调查与评估已顺利完成,拆迁协商也正在有序推进。这片曾经的“工住混杂”之地,正朝着“新能源汽配产业发展基地”的目标稳步转型。

作者:李寒阳

编辑:符薇薇

一审:陈佳

二审:泮永翔

三审:黄元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