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浙江 台州

三门:以“智”兴“质” 科技创新“链”出硕果

掌上三门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三门:以“智”兴“质” 科技创新“链”出硕果

2024年,我县在科技创新路上从不停歇,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9家,1-11月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0.7%……科技创新已成为三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为提速打造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提供有力支撑。

  产学研合作

加速成果转化裂变效应

走进宁波大学和三门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仿佛踏入了一个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在这里,三门青蟹在精心调控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每一只种蟹都享受着专属的“小公寓”。 

“通过路基高密度工厂化养殖,将青蟹的养殖空间从池塘延伸到陆地,200平方米的车间可养殖2000只青蟹,养殖成活率达90%以上。”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吴清洋正细心照料着这些“宝贝”,他说,这种路基化设备还可用于培育膏蟹、软壳蟹、重壳蟹等高端青蟹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一批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浙江大学方仕江教授负责的科研成果气凝胶项目,成功嫁接奋飞橡塑;台州学院与东航水产联合开发的“青蟹笼养数字化智能系统”进入产业化环节……这样的案例在三门不胜枚举。无论是开展点对点校企对接,还是根据成果与人才储备,积极开展科技招商,三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研发能级提升

释放企业科创持久动力

作为减振器行业的领军企业,西格迈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扩大研发场地面积,保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并积极引进行业专业人才。

“我们研究院除了拥有自己内部的研发人员,还从外部邀请专家团队,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青岛大学和上海大学的教授。众多优秀的研发人才的加入,一旦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西格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贾春松介绍,目前,公司申报创建的“浙江省新能源汽车智控悬架系统重点企业研究院”已入选2024年度拟认定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名单,这标志着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门核电获省重点实验室认定,元创科技自主研发建设科技投入管理平台,爱力浦科技获评省工程研究中心,三维股份实验室2024年开发新产品15个,实现产值超3亿元……2024年,三门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95%,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约60%,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了10%,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5%。各企业研发机构能级提升,处处释放了科技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的强烈信号。

  科创服务优化

拓展创新合作朋友圈

2024年12月,依托浙大台州研究院和浙江理工大学,装备制造、冲锋衣等行业创新协会分别正式成立,学校的教授担任会长。通过搭建企业高校合作桥梁,双方将展开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行业创新协会’是我县深入实施产才融合战略、优化创新生态的具体实践。”县科技局副局长管信表示,模式运行取得成效后,接下来,我县将聚焦其他传统行业,持续建立行业创新协会,推进创新驱动工作走深走实。

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和“加速器”,三门频频亮出“组合拳”,科技走亲、科技成果路演、以赛促培等招数层出不穷:2024年,创新工程师、冲锋衣工匠、知识产权、高企政策解读等数场培训依次展开;高校专家全年累计走访企业超150家次,对接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产业不断向“新”,释放强劲活力。未来,三门将抓深抓实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建设“六个一”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校地研服企”联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创新生态沃土。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