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花,海宁的“雅典”

海宁发布
关注在我看来
海宁是嘉兴的“雅典”
袁花是海宁的“雅典”
《海宁州志稿》总结说
海宁“东文西商”
一个县,风气不同,各有特色
袁花(或写作园花)
是一个古地名
公元785年的《张希超墓志铭》已经出现
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袁花的特产
老底子是蚕豆、羊毛、盐业
现在是新能源、新厨电、新材料
归根结底,还是人才
人才井喷,绵延不绝
是袁花的一大特色
这样的古镇,很少见
很像“轴心时代”的雅典
点击查看视频(大潮拍客 海宁拾光 摄)
明清时期,具有国家级影响的袁花家族,有查、祝、朱、董等。唐朝以前,情况不一样,最有影响的,当数戚家。戚家出了一位学术大师戚衮,《南齐书》列传,是袁花第一个进入正史的人物。
袁花戚家,唐朝以后,影响渐小,取而代之的是张、史、祝、沈等家族。后来最出名的自然是查家,一个家族,进士就出了二十多个,所以乡谚有“查祝许董周,陈杨在后头”之说。查家排在第一,金庸把查家的流量拉到了天花板。

金庸故居
但戚家迁到外面的,仍然基因强大,长盛不衰。比如迁到河南商丘的一支,北宋初年出了一代儒学大师戚同文,他有很多学生,其中最出名的是范仲淹(此据《宋史-范仲淹传》)。
迁到德清的一支,明清两代也非常著名,新仓人吴骞说德清戚氏“宗文家世本盐官”。别的不说,单说一个戚蓼生,研究《红楼梦》的,无人不知“戚序本《石头记》”,他就是德清人,系出袁花。
当然,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钱仪吉,清代学者,他编辑的《碑传集》,我常看。钱仪吉的外公,就是袁花戚家。如果写一本《袁花望族迁徙史》《袁花的那些外孙们》,戚家是不可绕开的。
查氏风雅
再说查家。海宁查氏系出婺源,元朝末年迁入海宁,逐渐发展为海宁望族。婺源查氏又有一支迁居顺天(今北京),清代达到鼎盛,从此有南查、北查之称,这两支查氏系出同祖,交往颇多,感情甚密。北查以盐业起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出名。经商大概是查家的祖传基因,查姓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人,叫查祥,他就是一位富商,唐朝中期的鄱阳人。鄱阳,是文献可考的第一个查姓聚居区。
北查在天津建有园林“水西庄”,不收门票,但入门的标准其实巨高,一个硬性条件,那就是要有一肚皮学问。
水西庄的常客,都是当时的一流人物。这个园林里,每天都有高端的学术沙龙,不亚于今天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奇怪的是,到水西庄来的,杭州人最多,比如厉鹗、吴廷华、汪沆、杭世骏等。这固然有学术上的考量,但跟当时海宁属杭州府也有一定关系,讲究乡谊,是古人的传统。
杭州学术群体,在水西庄,免费吃住,免费看书,主人还负责帮你招待你的朋友圈。爱惜人才,豪爽大气,是查家的一大基因。五代十国时期的查文徽,以及他的孙子查道,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陆游的《南唐书》说,查文徽家里本来超级有钱,因为好客,爱施舍,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侠义精神,没几年就成了“低保户”。
南查、北查都遭遇过文字狱,北查的科场案,发生在康熙五十一年,十四年之后,南查文字狱爆发,袁花查家也受当时牵扯,随后浙江举人的会试资格被取消。雍正五年这一榜进士,没有浙江人。无论如何艰难,袁花查家依然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个家族的韧劲,令人钦佩。

今日袁花
朱子后裔
袁花多望族,三天三夜说不完,可以写《袁花一千零一夜》,除了查家,还有董家、许家、祝家等。许、祝都是海宁传统的大家族,董家有董萝石,六十八岁拜王阳明为师,成为明代思想史一段佳话。这里单说一个朱家。
朱家聚居油车堰,与湖塘朱氏同出朱熹,湖塘老底子有朱氏祠堂,内有朱文公祠,今已重建。朱兆先说,目前浙北三个朱文公祠,杭嘉湖各占一个,嘉兴的文公祠,就在湖塘(今马桥)。文公,就是朱熹,“文”是谥号。朱熹又被尊称为“朱子”,秦汉以后,能称“子”的,而且举世公认的,也只有“程子”“朱子”两位。
朱熹的流量,实在太大,在世界思想史上,大概也只有孔子、亚里士多德等寥寥几位可与他相比。不但中国,古代的东亚文化圈,知识分子甚至普罗大众,无不直接、间接受到他的影响。
据家谱记载,朱熹的孙子朱铉到杭州做官,他的儿子朱湸、朱濂兄弟开始定居海宁,后来分为花园、桃源两支。朱熹家族原籍婺源,他父亲朱松迁居福建,从朱松开始,这个家族的辈分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规律排列,朱松、朱熹、朱在、朱铉、朱濂,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辈分一目了然。后来朱元璋号称朱熹后裔,他的后代也就开始用五行排列了。朱熹家族的取名法,对明清两代的民间社会同样影响巨大。朱家迁居海宁以后,书香世家,人才辈出,著名的就有朱朝瑛、朱一是等,这两位都是黄宗羲的好朋友。朱朝瑛去世后,墓志铭就是黄宗羲写的。黄宗羲说:“漳海之学,不得其传。葑泾之原,留此一线。”白话翻译一下,就是说,黄道周的学术,只有朱朝瑛继承了下来。

大潮拍客 海宁拾光 摄
袁花学派
袁花学派附带说一下,晚明两大学术宗师——漳州黄道周、绍兴刘宗周,他们在中国17世纪的流量,无人不知,这里就不介绍了。
巧的是,明末清初的袁花学派,正是这两大宗师造就的。举几个例子,除了朱朝瑛,还有查继伸(查继佐的哥哥),他也是黄道周的学生。刘宗周的袁花学生,有祝渊,他们师生两人,都是为明朝殉国的壮士。《明史》列传的袁花人有两个,一个是祝渊,他的风骨,有点像清末的谭嗣同;还有一个许相卿,也是铁骨铮铮的人。再如查慎行、查嗣瑮兄弟,都是黄宗羲的弟子,也就是刘宗周的再传弟子。因此,明末清初的袁花,堪称晚明两大师的“道场”。
说到查慎行,有一事不得不提。桐城人方苞,年轻时候喜欢写诗,写了给查慎行看,查慎行说:你的天分不在诗歌,而在文章,应该专门写文章。正是这句话,无意中开启了清代文学史的新局面。方苞听了,不生气,虚心接受,这才是大师气象。从此,方苞开启的“桐城派”古文名满天下(见姚鼐《刘海峰先生传》)。因此,清代的桐城派古文里,也有袁花人的一份功劳。
作者简介:郁震宏,桐乡大麻镇人,曾任中华书局编辑、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文丛》编辑室副主任,出版有《诗经草木》《宋韵临平叙事》等,现为自由职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