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浙江 嘉兴

超市感、精致范儿!嘉兴“菜篮子+”玩开了!

嘉兴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嘉兴本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后

人们直观感受最大的变化是

硬件设施的提升

超市感、精致范儿扑面而来

深入走访了解后发现

为菜场进行多样化赋能已成共识

“菜篮子+”正在塑造着全新的菜场生态

“菜篮子+”

到底在拼什么?

如何让菜场摆脱千篇一律的老面孔,为身边的“菜篮子”赋予鲜明个性,使其具备区域辨识度?“菜篮子+”首先想到加上去的就是文化底蕴。

在南湖区,杨柳湾菜场的“江南韵”从粉墙黛瓦的马头墙和木纹菱格窗子里透出来。而西马桥菜场索性将小桥流水搬入其中,深具水乡意趣。在秀洲区,新塍菜场的“红立方”与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遥相呼应,而马厍农贸市场里则用农民画将菜场扮靓。在平湖独山港镇,全塘农贸市场摊位装饰成点点蓝色海浪;而乍浦农贸市场摊位上的海浪纹则抽象成了连绵的三角形……用文化底蕴托起菜场品味,借助菜场这个城市窗口来讲好地方故事、展现文化魅力,体现了本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高标准。

“菜篮子+”最能连接消费者的加法就是服务。除农残检测室、消费维权联络室等基础配套外,本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消费者能坐下来休息;摊主们可以在公共厨房热饭、在经营者之家小憩;菜场里就有母婴室,可以借轮椅;菜场增设AED设备、急救医药箱、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物品。有的农贸菜场还能远程问药、爱心义卖、免费理发、家电维修……

“菜篮子+”还与政务服务牵手同行。市场监管部门在菜场常态化开展“百姓点检”工作;医疗卫生机构在菜场为居民免费量血压;税务机关在菜场宣传税法知识;有的菜场还接入了政务服务一体机,让居民办事“零次跑”。

从“买一桌菜”

到“过一种生活”

“菜篮子+”还能拼什么?从长效经营角度出发,菜场特别希望“走出菜场发展菜场”,通过融入社区生活,让居民逛菜场从“买一桌菜”变成过一种生活,以提升客户黏性,使菜场的风格气质为之一变。

南湖区的凌塘路“幸福里”农贸市场和海宁的城东农贸市场一样,都特别注重配合社区举办各式各样的邻里活动,从包元宵、裹粽子、制香囊到儿童科普、妇联活动等,菜场主动对接社区,希望把活动放到菜场里办,毕竟人气就是财气。此外,凌塘路“幸福里”农贸市场还别出心裁开设“闲鱼市场”,帮助消费者处置闲置物品,颇受居民欢迎。 

走访发现,新一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新建农贸市场往往与邻里中心、农村家宴中心等综合配套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社区小型商业文化综合体,使其具备了复合型的功能结构,能够更好地服务社区生活。 

“菜场+”的另一大变化业态有新意。嘉善姚庄“幸福里”引入了净菜、小餐饮、特色农产品等业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嘉兴经开区长新农贸市场引入了日本料理门店,在菜场内设摊位中也特设了日料加工摊位。在长新农贸市场和农翔路农贸市场都能看到鲜花摊位,买菜和买花并行不悖。此外,还有菜场直播间、在“饿了么”点单配菜……“菜场+互联网”的试水刚刚起步。 

“菜场+”还能加产业。桐乡凤凰集市和“嘉田四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户合作,缩短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新塍农贸市场引入“新塍十八味”这一地域美食文化,躬身融入新塍“美食小镇”旅游产业。 

以“环境优、智慧感、邻里味、嘉禾韵、安心购”为核心要素的嘉兴“幸福里”农贸市场建设规范统领了嘉兴本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在“规定动作”基础上,地方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菜篮子”提升工程,又有了丰富的发展实践。“让百姓有获得感,始终是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核心点和落脚点。”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李陈源表示。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