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海盐杨家弄!

海盐发布
关注8月的海盐,暑热难当。
老城区,百年老弄——杨家弄所在片区却建设火热。这条老弄正在经历“浴火新生”。
如果说哪一条弄堂曾经与海盐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杨家弄必在其中。过去,每逢夏季,弄里人家会把晚饭搬到了弄堂里,一张长凳、一把竹椅,过堂风、冰西瓜,三四人围坐纳凉、六七人家长里短。弄堂虽老,却有生活的温度。
时光荏苒,千年古城加速复兴,杨家弄渐渐远去,杨家弄正在走来。在岁月的间隙,就让小编与大家一起走进杨家弄,停留片刻。
岁月匆匆,一眼百年
走进杨家弄,百年斑驳的高墙,狭小曲折的老弄,岁月伴青砖、黛瓦映斜阳,这里是梦里的江南、儿时的记忆。


目前的杨家弄,主弄从海滨东路直通文昌东路,全长200余米,宽约3米,最窄处不过1.5米。弄堂的中央,有一条分界线,向东西南北方向延伸。
据考,杨家弄早在明代以前就存在。根据明代海盐人胡震亨编纂的《海盐县图经》记载:
“从西门至新桥”,即从今天的五星桥至新桥,大街以北有五条巷弄,第一条便是杨家弄。
明清时,杨家弄内有富宅、任宅、查宅、陆宅、汪宅等大户人家。基本都是二三进的楼阁式宅院。如今,从留存的老屋老房,仍能看出当年这条弄堂的盛况。

杨家弄84号

余华曾在小说《最初的岁月》一文中写道:
“我的父母上班去后,就把我和哥哥锁在屋中,我们就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我们住在胡同底,其实就是乡间了,我们长时间地看着田里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
余华笔下的胡同老屋便是杨家弄84号。这处宅院建于清代中晚期,为海盐望族汪氏祖宅,距今已有180多年。现存第三进堂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建筑,前后各带有东西厢楼。堂楼门窗雕刻十分精美,石板天井前有古井一口,是海盐目前现存最典型的晚清建筑之一。



不远处的杨家弄70号大院,曾是县供销社1978年从商业局分出来后的办公地点。曾经这里办公楼、招待所、培训中心、食堂餐厅等设施齐全,一度繁华,很让人怀念。记忆里,小编曾拿着饭票在这里的食堂吃过多次,又大又香的油豆腐嵌肉至今难忘。
半座城的老海盐人都与杨家弄有过或多或少的缘分。要么曾经居住在此,要么亲朋好友曾住在这,再不济也曾骑车穿弄而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向阳小学、海盐中学都在附近,儿时的海盐人,放学后一定曾在这里穿梭奔跑,玩闹声响彻老弄。回忆这段岁月,谁又能不感慨。


名人的“摇篮”
朴实的杨家弄孕育出海盐文脉
从小弄里
曾经走出过众多名人大家

海盐人自古重读书,将读书看作成家立业之本,正如张元济先生所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杨家弄也一样,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一批文学、绘画、医学等领域的名人大家。
比如明代成为出使朝鲜正使的名臣张宁,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北大代理校长陈大齐,先锋派作家余华等。
杨家弄9号任宅,始建于晚清,是海盐本地的“任”传人、西泠印社社员任小田故居。任小田自幼受家学熏陶,少时即学篆刻。18岁学医,20岁赴沪亲聆篆刻大师吴昌硕教诲。从此专攻“浙派”,形成工整中富变化、严谨中见活泼的风格。1962年加入西泠印社。部分作品收入《浙江篆刻选》。任氏数代擅绘画,以画鲦鱼最著名。

图片来源网络
家住杨家弄55号的海盐本地画家黄炳虹,是全国美协会员。其作品《风和日丽》获第九届全国版画优秀作品奖。其漫画还参加了国际漫画展。
除了上述几位在文学艺术领域颇多建树外,据志书记载,杨家弄还出了一位外交家、一位科学家,那就是富士英和富文寿。
富士英于1880年生于杨家弄,14岁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求学,1898年,年仅19岁的富士英漂洋过海,去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深造,毕业回国后在清廷的总理衙门以及北洋大臣公署从事外务工作,后任驻朝鲜总领事,回国后任外交部参事。富士英一生为官清廉,当时占领朝鲜的日本人垂涎中国驻朝鲜总领事馆这块宝地,亟欲攫为己有。为达到这一目的,日人以重金贿赂富士英,富士英坚决拒绝。1919年,富士英因患病卸任归国治疗,日人又故伎重演,在收买继任者的同时,再次以重金贿赂已回国的富士英。富士英再次拒绝,并上书当局,力言如此丧权辱国之事,绝不可行,日人终未得逞。
儿科博士富文寿又一位从杨家弄富家出来的人物,他幼时就读于武原敬业小学。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赴美深造,1925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医学院、上海女子医学院、上海同德医学院教授等职。1937年在上海创办难民儿童医院,收容大批无家可归的难童,深受市民拥戴。解放后任上海儿童医院院长。曾任上海市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
从杨家弄出来,不远处是张元济先生的涉园所在,边上是中国十大名园——绮园。弄堂的另一头,是老海盐的西城门——望吴门。

2024年1月初
海盐《古城复兴城市设计及
重点片区建筑概念设计方案》
专家评审会召开
杨家弄作为核心区块之一
重点规划打造
一个充满市井烟火气的
记忆街巷呼之欲出


杨家弄区块建设项目汪宅
及周边区块(汪宅修缮)工程效果图
把时代与市井并置,老弄堂的风情也可以很接地气,也可以很流行年轻,根据规划,未来,通过局部、渐进的有机更新,保持原有街巷肌理,引入“三弄七巷”历史水系,实现杨家弄与八园景区的交相辉映。
2024年7月,作为杨家弄的第一个修复工程,汪宅及周边区块(汪宅修缮)工程开工。预计2024年12月完工。
我们和岁月一起在这条弄堂里转悠、漫步,目睹并亲历它的变迁。也许,老宅阁楼上再也望不见扑在窗口的少年。但光阴里的我们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成熟。

一半烟火,一半诗意。期待老弄在古城复兴中再一次进入我们的生活。

